天一广场上矗立的孔子像,是内师的一道风景。塑像为整块汉白玉材质石料雕刻而成,高3米。加上高2.5米、长宽各1.5米的长方体底座,塑像总高5.5米,在广场上煞是抢眼。五年来,它俨然已经成为内师的一张名片。
2012年1月7日下午,这尊洁白肃穆、温文雅致的孔子站立塑像成功落座,副校长赵明亲临现场主持工作,众多师生驻足观看。一位衣着简朴、眼眶深陷的老人长舒了一口气,眼角的皱纹也徐徐舒展开来,静静地凝望了塑像许久。
他是谁?他就是这尊汉白玉石孔子塑像的捐赠者,原内江师专1977级中文专业学生曹征海,现已步入花甲之年。
上下求索
曹征海出生于内江市威远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1958年上小学,那时正遇上“大跃进”,大炼钢铁,学校停课组织学生上山为公共食堂捡红苕、种地,直到1964年小学毕业。由于他出身“地富”家庭,没有上初中的资格,只好失学,开启了割草、捡煤渣的生活。一到晚上,他只要有时间就在失学中自学,学习语文、数学,可惜遇到难题无人解答。每当夜阑人静,他更加留恋学校的老师和校园的生活。
1965年,曹征海的一个远房亲戚看到他勤奋好学,非常同情,后经多方努力,勉强让他这个家庭出身不好而编入另册的孩子进入本地的民办初中。由于该校没有初一年级,曹征海只好插班初中二年级。他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珍惜,更加发奋,第一次半期考试,就考了班级语文第一、数学第二的好成绩。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全面停课,仅仅上了一年初中的他,又失学了。
1970年,曹征海去威远红卫四煤矿参加工作,在井下第一线挖煤。那时的挖煤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始终没有改变对读书的渴望。在废旧收购站,他东拼西凑找到了一套初中语文、数学课文,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拿起书本读读写写;每次经过一所中学时,他总想进去转一转,即使走远了也要回头望一望,看着那课桌和黑板痴痴发呆。
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后,曹征海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拼了命地学习,他励志要从井下工作到地上工作,励志要走出农村,做一个文化人。于是,他将上班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学习上,甚至走路都在背诵历史、地理知识,有一次走了30里乡间小道,他就背了30里,有记不住或模糊之处,马上翻书搞清楚。
最终他如愿以偿,被内江师专录取。
破茧成蝶
在大学里,由于曹征海基础很差,老师们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文系主任陈应祥,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刘安善等不厌其烦地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各科专业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耐心辅导,让他进步很快。曹征海如久旱干涸的田土遇上春雨,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加倍地认真和努力,不懂之处反复请教,课后和假期都分秒必争地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填补知识不足,达到学习要求,顺利完成了学业。
内师毕业之后,他被分派到三线建设单位——化工部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在子弟校教书。两年后调该院教育科,后来又调人教部、宣传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一个基本没读过初中的井下工人,变成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大学生、中共党员,这是他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
涌泉相报
曹征海一直认为自己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上大学前后的工作完全是两重天,因而他常怀感恩之心。时隔多年重回内师,面对着不断变化发展的母校,曹征海的内心感慨万千。知恩图报真君子,奋发有为大丈夫,多年前就萌生的为学校做一份贡献的心愿又在心里沸腾了起来。他想,只有捐赠一座孔子塑像,才能表达他对母校的心意。他希望通过捐赠孔子塑像来激发广大校友和后来者积极投身母校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去,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砥砺品学,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能为国尽忠、为民尽心、为家尽孝。
为保证塑像的质量,曹征海花了很多时间亲自乘车前往安岳、大足、汉源、雅安等地考察。他有一个背包是从不离身的,但是里面背的,却是一包包方便面,他住的也只是20块钱左右的小旅馆房间。他跑遍成都郫县石材城所有的雕刻厂家商量雕刻价格,而耗时近三个月完成的4万多元的雕刻成本,也花去了他多年的积蓄。
石材雕刻厂家的老板在谈及塑像价格的时候是很无奈的,曹征海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把他赶了出来。老板认为,这样一个穷酸样的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位“成功人士”的人怎么会购买一尊汉白玉石的孔子雕像,他买得起么?可是曹征海第二次去的时候,却拿来了足额的定金,当老板得知这笔生意是眼前这个人为母校捐赠塑像时,为之动容,并放弃了赚钱的打算,给足了曹征海优惠。
孔子塑像雕刻耗时近3个月完成。2012年1月7日,曹征海亲自护送孔子塑像到母校落座。
五年过去,天一广场前的孔子塑像依旧静静矗立,它不止是内师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它还将成为一种沉淀,在代代学子中,将春晖学子心、悠悠母校情延续下去,将砥砺成长、爱国荣校的精神传承下去……
(文/刘襄笃 万学仁 冯峰撰 任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