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保障 > 工作动态 > 正文

立足认证两线,做实正向施工 ——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时间:2023-12-15   点击数: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制定及达成评价机制,做实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实现师范教育教学质量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础工程,是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的重要工作。内江师范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夯实课程建设基础,以持续改进为重点,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近年来,学校积极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与审核制度,优化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加强对课程建设持续改进工作的指导和要求,探索课程建设有效路径,推进课程育人取得明显成效。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自学校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以来,课程团队按照认证理念要求,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建议,修改完善课程大纲,优化课程考核评价,积极开展持续改进,实现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一、对接毕业要求,调整课程大纲

课程建设要依据毕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对照认证标准调整课程结构; 强化产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注重培养效果,实施课程教学; 聚焦目标达成,开展课程评价。

在学校接受认证以前,《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没有强调基于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处于自设目标、自定标准状态,缺乏课程质量出口要求。课程目标制定没有对接毕业要求指标点,没有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只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设置传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目标。课程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思维,一味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忽略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形成可教、可学、可测、可达成的能力点,反向设计未落到实处。

20205月学校开展认证之后,通过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开展专题培训、听取专家辅导、交流借鉴经验等,课程团队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点,广泛开展调研,结合学生学情和课程特点,修订了2020版教学大纲。对接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分别支撑基础知识、教学实践、学科育人及勤于反思。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考虑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同时也兼顾课程内容的学科体系、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2021年,学校3个专业接受认证专家进校考查,通过分析专家对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反馈意见,课程团队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和调研,在课程大纲中进一步增加了“知识整合”的课程目标。生物科学专业在2022年接受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根据专家现场交流和意见反馈,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内涵发展要求,《生物化学》课程目标在支撑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毕业要求指标点上更加精准合理,课程内容选择实现了从教师自主到产出导向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可教性和可学性更加突出,认证的两线要求在课程建设上体现更加明显。

二、基于产出导向,改进教学模式

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下,课程教学从教师的“以我为主”到成果导向转变是必然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情和认知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内涵和质量。

在学校开展认证工作以前,《生物化学》课程简单罗列了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课程于201811月开始在“学银在线”平台运行,但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以讲授为主,线上线下结合不充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没有形成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开展认证以来,专家指出“应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团队积极贯彻认证理念,加强课程建设持续改进。2020年,课程恰当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法。2021年,团队进一步使用“对分易”、“超星学习通”及“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通过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混合式教学初显成效。针对2022年认证专家提出的“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更加聚焦课程目标达成”的意见,课程团队更加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银在线平台等,深入使用“对分易”、“超星学习通”及“雨课堂”工具,实施“对分课堂”、“BOPPPS教学”等,形成了“以核心概念为引领的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助力学生主动学习,促进课程内容转化为师范生应具备的认知结构、专业行为和职业素养等,正向施工越走越实。

三、坚持持续改进,优化达成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的基础单元,没有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将失去依托。同时,课程达成情况分析也是教师掌握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做出优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依据。

在认证理念指导下,《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从最初简单的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到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根据达成评价针对性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一是优化考核内容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标准。2020版《生物化学》课程大纲中,课程目标12的考核内容相同;考核成绩构成为简单的“三七开”(过程性评价30%,终结性评价70%),针对4个不同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相同。通过专家指导,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积极推动不同课程目标的考核内容差异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加强过程性考核,明确评价标准。结合《内江师范学院学业评价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内江师范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及《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考核实施细则》要求,团队积极探索优化课程考核评价,分类制定评价细则,明确不同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提高了课程学习的参与热情。

二是推进评价多元化,强化评价结果运用。2021-2022学年度,《生物化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由直接评价(80%)和间接评价(20%)组成,前者来自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者来自于学生、教师、同行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报告包括分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简要提出了改进举措。在认证过程中,专家指出“评价报告要从不同维度分析,体现持续改进,利用好评价结果”。为此,后续间接评价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报告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各课程分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群体分类查摆问题,共性与个性结合,提出详细改进举措。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结果在终结性评价之前告知学生;学生可通过教务系统及时获知终结性评价结果。课程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促进教与学的持续改进。此外,学校评建办每年定期开展课程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课程持续建设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评估、持续改进,推进OBE理念在课程教学中落地落实,切实解决教学质量“最后一公里”问题。

总之,在省教育厅领导和省教育评估院指导下,学校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更加聚焦专业建设核心要素,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积极引导专业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审核和持续改进机制,努力营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生物化学》课程团队遵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逻辑,突出学生中心,紧盯目标达成,持续改进提升,推进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2021年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入选四川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团队将深入贯彻认证理念,把握专业认证核心内涵,扎实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贡献更大力量。

 

内江师范学院教学评估中心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2341902 邮箱 eecnjtc@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

手机版
Baidu
map